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完成首例乙状窦憩室还纳术:耳朵里的“心跳声”,原是搏动性耳鸣作祟
2025.08.01

近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团队成功完成本地区首例独立操作的乙状窦憩室还纳术,为饱受搏动性耳鸣折磨两年的孙女士解除病痛。这一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是我院在复杂疑难耳科疾病诊疗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更填补了保定地区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为本地及周边区域深受同类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曙光。

夜深人静,耳朵里却传来“心跳声”

两年前,孙女士的生活被一种奇特的声音彻底打乱。每当夜深人静准备入睡时,她的右耳内就会清晰地传来与自身心跳完全同步的“呼呼”声,其强度有时甚至如同火车车轮在耳边滚动。她发现,当头部向右侧偏斜时,这种恼人的声音会略有缓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耳鸣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发响亮,严重干扰了她的睡眠和日常生活。

两年里,她辗转于多家医疗机构,得到的诊断多为“神经性耳鸣”,并接受了包括药物、改善生活方式等在内的常规治疗,但效果甚微。“那声音像个甩不掉的影子,耳朵里就像装了扩音器,心跳声震耳欲聋。”在近乎绝望之际,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耳聋耳鸣专病门诊。

接诊的主治医师刘小娜敏锐地察觉到孙女士耳鸣的异常节律性与心跳高度吻合这一关键特征。这提示了血管源性因素的可能,而非常见的神经性耳鸣。通过系统详尽的病史追溯、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一系列针对性的高分辨率影像学检查,谜底终于被揭开——困扰孙女士的元凶并非普通的感音神经性耳鸣,而是源于乙状窦血管结构异常的“搏动性耳鸣”。

毫米级憩室成“声源”,精准锁定病灶

“搏动性耳鸣是一种特殊类型耳鸣,其节律与心跳、脉搏完全同步。”我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赵玮解释道,“它通常由头颈部血管或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异常产生的血流声或血管壁振动声,通过骨结构或血管本身传递至内耳,被患者感知。患者常将其描述为波涛声、水泵声、吹风声,或像孙女士这样,是清晰的‘呼呼’声。”影像检查提供了确诊的关键“铁证”:孙女士的颞骨乳突高分辨率CT清晰地显示,其右侧乙状窦壁存在一个微小的憩室,直径仅约5毫米,如同一个囊袋状的结构突入邻近的乳突气房内。

赵玮进一步解释,“乙状窦是颅内重要的静脉血液回流通道之一,位于颅骨深部。所谓‘憩室’,是指因局部血管壁结构相对薄弱,在长期血流冲击下形成的局限性膨出。当血流流经此处时,会形成湍流和涡流,产生的振动能量通过骨传导或直接传递至内耳的耳蜗结构,最终被患者感知为恼人的搏动性噪音。”

如何安全、精准地在颅骨深部处理这枚毫米级的“声源”,成为横亘在医疗团队面前的技术高峰。赵玮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此类手术如同在颅底‘悬崖边修路’。乙状窦是颅内重要的静脉窦之一,周围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等结构邻近。孙女士的憩室位于窦脑膜角处,稍有不慎可能出现大出血以及脑脊液耳漏。该手术区域的解剖结构高度复杂,对基础解剖知识的熟练运用、对变异情况的预判能力,正是对术者解剖功底的极大考验。”

重获“静”界,技术突破惠及区域患者

面对这一高难度病例,医院耳鼻咽喉科团队启动了多学科协作机制。在与影像科深入研读CT影像及三维重建数据、反复确认憩室位置后,手术方案逐渐清晰:需通过微创手术将膨出的乙状窦憩室精细还纳,消除异常血流振动源。同时依托京津冀医联体平台,团队与北京同仁医院深度合作,邀请知名耳科专家进行远程指导,精准剖析了复杂搏动性耳鸣病例的解剖特点与术中风险控制要点,为手术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和预案保障下,赵玮领衔团队为孙女士实施了乙状窦憩室还纳术。术中,团队磨除乙状窦表面薄层骨壁,显露乙状窦壁及憩室,见到乙状窦壁局部向外膨出,确认憩室无破裂、周围无粘连后,再小心翼翼地分离憩室周围疏松组织,避免牵拉导致窦壁损伤,将其还纳回去后,最后用耳甲腔软骨、骨粉等封闭固定。

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孙女士右侧乙状窦憩室已完全回纳,结构恢复常态。更为重要的是,困扰她长达两年的搏动性耳鸣症状彻底消失。术后复查时,孙女士激动表示,“终于找回了久违的宁静夜晚,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重大胜利,更标志着我院在复杂疑难耳科疾病诊疗领域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成功填补了保定地区的技术空白。”赵玮表示,“更为重要的是,这生动诠释了协同机制在赋能区域医疗能力提升方面的巨大效能,让本地乃至更广泛区域内的患者实打实受益,让重获‘静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相关医生
暂无数据
相关科室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