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杨卫:在平凡医路中书写不凡篇章
2023.07.26
 

用初心感召,用理念引领,用实践开拓,用理论武装,在杨卫的医路上,他始终有着明确的目标、乐观的态度、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无尽的动力。时光不语,镌刻不凡。他在每天的问诊、检查、奔波于病房与手术间看似平凡的工作中,在呼吸专业发展的“漫漫医路”中“上下求索”的进程中,书写着不凡的精彩篇章。

在对的时间做出对的选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于2018年1月11日正式建科开始收病人,发展到今天,整整五年。如果用时间来丈量,它的“年纪”不大,如果用进步和成果来丈量,它却是一个快速成长并全面进步的科室。

建科初期,科里大部分是年轻医生,不少还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临床经验少。面对困难,杨卫选择行稳致远,脚踏实地。“科里的四个高年资医生带他们,包括熟悉工作环境、流程,对呼吸科常见病人的处置等,从每一个具体细节入手,带教把关。”当时,杨卫亲自带着年轻人上夜班也是常有的事儿。

杨卫的管理思路一环扣一环。

当人员能够满足基本的临床需求后,尽快提高临床业务能力就被提上日程。很快,科室开始安排人员外出学习进修深造,接触更广阔的天地。“从建科到现在,先后有9人,有的人还是多次”,根据不同人员的各自优势及特点,杨卫把科室人员亚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让大家在介入性治疗、肺癌治疗、肺间质病等各自较为擅长的领域学习,以便能够更有效、更迅速地精进技术。“我们每一位外出学成归来的大夫都会将新理念、新见识带回科室,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方式,将各类前沿知识、技术特色扩大到整个团队,助推科室发展的每一步。”在杨卫的心中,科室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而人才的培养,更应关注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不仅出去学,内部也要坚持学。“科室小讲课”,意义却很大。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杨卫坚信,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才是团队健康快速全面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即使在科室最繁忙的时候,“小讲课”依然雷打不动。“每次培训时间不长,形式灵活便于组织,主题,不求大而全,只要小而精,短时间可能看不出效果,但一直坚持下去,量的积累一定会有质的变化。”

在杨卫的鼓励下,科室也形成了积极参加学术活动的浓厚氛围。通过学术交流,“对上”了解学术动态和发展方向,通过疑难病例的分享,拓展临床思维,“对下”可以带动县级医院水平的逐步提升,同时也可以利用好和兄弟医院互相交流、增进了解、展示自己、满足双向需求的平台。“每次参加学术年会,尤其是更高级别的学习交流,收获都特别大。很多亚专业发展非常快,知识和技术领域发展越来越精细化,这能让我们开阔眼界,为科室的发展指出新的方向,注入新的活力。”

    “一天两次交班”是呼吸二科的工作常态。从建科到现在,科室一直坚持早晚交班,早上交班和夜班前的交班。“在科室发展不同阶段,交班侧重点不同,事实证明,这样的交班制度确实卓有成效。”杨卫介绍。

科室成立初期,每组组长要把每个特殊病人、新病人先检查一遍,带着结果和问题来交班。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最大程度上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回忆起往事,杨卫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危险被及时解除的典型病例。在一次晚交班前的查房中,经验丰富的组长发现病人一侧下肢水肿,检查后发现是严重的静脉血栓。经过及时处置,化解了危机。“如果那时没有发现这个高危因素,导致形成了大血栓,一旦脱落,造成肺栓塞,就会导致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杨卫解释,“疾病的危害和风险,每个临床医生都清楚,但能不能及时发现这个高危因素,就是个‘大学问’。最大的危险,不是危险本身,而是不能提前预警。所以,能够敏锐发现高危因素,提前预知,是科室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年轻医生慢慢成熟起来,一天两次交班的侧重点也就随着人才层次结构的变化和患者疾病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介入手术操作逐渐增多,所以新病人的情况、随后的工作计划、疑难病例的结果回报,加快病人康复等,就成了交班重点内容。

交班制度稳中有变,不同阶段不同特色。经过实践和时间的双重考验,无论是对于患者安全的保障、医疗工作计划的顺利执行,还是科室人员临床技能的提高,都是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打通患者生命通道 拯救生命线

杨卫把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和推进作为科室发展引擎,牵引带动学科不断向前,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以呼吸介入为主。“每一个新项目‘诞生’,都会有充分的关注、深入的研究和思维的提升,我们要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研究型科室。”

在这种理念引领下,呼吸二科在过去几年里,在医院率先开展了内科胸腔镜、气道内良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恶性肿瘤消瘤、气道内球囊扩张、二氧化碳冷冻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疤痕松解等呼吸介入手术,2023年的新项目目前已经基本成形。科室连续四年获得医院的技术创新奖。

技术的进步,最大受益者是患者。一位从ICU病房转出的患者,由于气管插管时间较长,在后续治疗中新问题出现了——插管外周的球囊和气管粘膜接触,造成气管粘膜的损伤,形成疤痕(肉芽组织),造成大气道明显狭窄(只有一根筷子的粗度),而正常情况下,男性气管直径在2公分左右。因为气道变窄,所以只要患者稍微一动,就会明显喘憋,这每分每秒的艰难可想而知。这个难题,杨卫却可以将它迎刃而解。他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一整套手术方案,利用球囊扩张、疤痕松解、二氧化碳冷冻等技术组合为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成功解难题。

“现在已经开展的呼吸介入技术,除了可以应用于气道良性狭窄的治疗,还包括大气道内良性肿瘤的切除和恶性肿瘤的治疗,”杨卫介绍,“内镜下操作创伤小,打通气道后,保证肺的正常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通畅,让患者有质量的活着。”

气道是生命通道,手术具有高风险性、手术级别较高。内镜下肿瘤切除最大的风险在于出血。尤其是恶性肿瘤,血运丰富,气道里出血是瞬间致命的。术前的充分准备很重要,如果有大血管存在,要提前做术前栓塞治疗,避免凶险情况的出现,保障病人安全。手术方式、做法、尺度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将来气道支架被逐渐应用后,还可以应对更多的情况。气道的治疗,技术手段非常丰富,高难度的气道下介入治疗也会越来越多的开展。”谈到呼吸介入的未来发展,杨卫充满信心,“呼吸介入领域大有可为,天地很宽广。”

精进技术 充分发挥三级医院兜底作用

对于呼吸科的未来发展,杨卫还有更长远的想法。

“三级医院应该有和自己水平相匹配的患者结构和疾病结构。多开展新技术项目,提高技术含金量,疑难复杂病例、偏重病例占比要高,普通偏轻的病人留在门诊或在县级医院治疗。”他说,其实随着科室人才结构的变化,患者结构也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呼吸科没有了之前的季节性,而是全年都是满床,治疗范围不再限于一些传统性的呼吸疾病(肺炎、哮喘等),医院有了更多疑难疾病的患者群,收治病人的范围明显扩大,更符合三级医院的收治病人需求,体现了三级医院的兜底作用。”

过去的五年,科室队伍进步很快,人才框架结构、知识结构有着明显改进。职称、学历,年龄层次组合合理。“现在科室人员基本都处在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年龄段,正是干工作的好时期。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开展,技术操作越来越多,可以收治的患者类型范围越来越广,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大。”杨卫正在用心培养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团队。

在一切危险和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

在抗疫三年的艰难岁月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呼吸专业的专家,杨卫屡次在疫情大考中冲锋向前、全力以赴,始终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一切挑战。无论是武汉、石家庄,还是家乡保定,他总会在一切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让我去到最危险、最艰难的地方”,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理想,更是他引以为豪的荣耀。

2020320日,是杨卫在武汉前线圆满完成支援任务、返程回家的日子。而这一天,正是他的41岁生日。他说,这是他记忆以来最有纪念价值的一个生日,能够在生日这天凯旋,他永生难忘。他在思想汇报中这样写道,这场疫情中不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在孤军奋战,其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就能众志成城!

由于在抗击疫情中的突出贡献,杨卫获得湖北省“最美逆行者”、“保定好人”、保定市“最美抗疫先锋 ”等多项荣誉称号。

 

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杨卫带领下,在他积极、努力、奋进的精神感染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团队将无惧风险、携手前行,在守望生命如初的医路上,描绘最美的风景。

相关医生
暂无数据
相关科室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