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央视记者蹲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筑牢生命最后防线
2023.03.24

在新一轮的疫情中,河北保定是全国较早受到冲击的城市,作为市最大的三甲医院,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冲在了正面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统一调配医疗资源,全力保障“应治尽治”。在与疫情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较量后,保定成为最早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城市。总台央视记者多日蹲点采访,记录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急诊科,一位刚刚送来的意识不清的老人被迅速抬到抢救床上实施救治,这样的急救随时发生,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医护人员分秒必争。

从医院数据显示,急诊收入的患者7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了七成,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压力空前。随着成倍的患者涌入,为了保证患者的收治,急诊要收得进来,还得分得出去。


院党委书记郭淑芹:我们增加到了148张重症监护室床位,比原来的几十张增加了三倍。除此之外,医院还增加了130张可转换床位,院内成立9名工作人员的转运组,分三班每天24小时在岗,调配全院医疗资源,将滞留的患者根据病情合理分流,实行兜底战略,筑牢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把有限的人员集中在重症,保证重症的病人有人救,包括我们职能科室,当过大夫的,而且是一些专家,全部穿上白大褂上岗。

目前,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已经逐步恢复常态,医护人员返岗率达到97%,发热门诊恢复到每日20多人次,各个科室的门诊已经全部恢复正常,急诊危重症病人趋缓。

医患同心 一位八旬老人的救治故事

记者蹲点采访发现,面对新冠感染,不少老年患者乐观面对,积极配合,医患同心同治,越过崎岖,迎来坦途。来看一位八旬老人的救治故事。范连臣老人入院前是家里最后被感染新冠的,因为老伴生病两三天就好了,老爷子大意了,以为自己也会很快康复。

范连臣的女儿:因为我父亲平时身体比较好,没有基础病,所以当时发烧就有点大意,就认为吃两片退烧药可能就会好,结果没想到发展得这么快。血氧直接到六七十了,非常危险。为了不给老人造成更大的创伤,监护室的医护人员给老范做工作,希望他能配合带着无创呼吸机俯卧位趴在病床上,进行肺保护性通气,只要能闯过这关,就能避免上有创呼吸机。我们老爷子没住过院,也没输过液,所以进重症监护室之后就很紧张,刚开始情绪也比较激动,后来程主任他们就给做工作,哄着,讲道理,老爷子理解了,就很配合。在这里,精心的救治,耐心地解释,还有时时地鼓励,都传递着关爱,传递着挽救生命的信心,传递着医患间的相互信任。

重症医学科大主任程连房:一般情况下俯卧位要大于16个小时,他能坚持七八个小时都没问题,吃完饭休息一会再趴过来,效果确实是明显,这个病人就渡过了难关。经过了六天的治疗,范连臣老人顺利转出了重症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后,范连臣老人也积极配合治疗,正在为他查看病情的医生叫杨卫,是呼吸与危重症二科的主任。老人不知道的是,一周前,杨卫的母亲也感染了新冠病毒,由于有基础病,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挺过来。作为医生,杨卫无愧于自己的岗位,但作为儿子,他还是难免遗憾。

呼吸与危重症二科主任医师杨卫:总感觉自己对老人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多需要去弥补,需要去做,因为这么多年学医,一直在漂泊,上学、进修,工作稍稍稳定一点,感觉自己有时间去照顾老人,肯定是心里有遗憾。送走了母亲,杨卫就迅速回到了工作岗位,那时正是医护人员最紧缺的时候,也是疫情阻击战最较劲的时候,有更多人的父母需要杨卫去救治。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就是一个白衣战士,争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救治更多患者,让更多人通过治疗能够痊愈出院。每个人都去努力,每个科室都去努力,每个医院都去努力,每个城市去努力,咱们国家才能扛过这个疫情。我认为目前的疫情,只有每个人付出自己的应有职责,才能够拧成一股绳,才能共同渡过这个难关。

做好分级诊疗 打好“农村保卫战”


对于周边的县级医院的患者,保定第一中心医院以专家团会议的形式,远程指导用药和救治,轻症患者就留在当地医院继续治疗。这是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跟易县医院进行远程会诊的现场,易县医院距离保定有60多公里,是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医联体对口帮扶医院。随着12月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给农村基层医疗也提出了新的考验。

易县医院副院长田百里:平常我们开放床位大概是在550,现在的编制床位已经增加到650了,我们现在还有一部分空间,可以再接纳一部分病人。国务院联防联控提出,扩充发热门诊医疗资源的措施之一就是要推行分级诊疗,要求在城市以地级市为单位,划分网格化的医联体,在农村则以县为单位,组建县域医共体,利用分级诊疗的模式,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作用

易县医院与一中心进行远程会诊的患者是一名70岁的老大爷王庆祥,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出现发热症状,到易县医院就诊。经过五天治疗病情一直有反复,虽然老人症状并不明显,但血氧饱和度一直不能达标,通过会诊后,一中心医院的专家果断决定要转至本院来医治。尽管老人状态看着轻松,但监测数据并不乐观。

重症医学科大主任程连房:他这种静默型的缺氧容易导致病情突变,实际上氧分压只有50多。通过一天的治疗,当记者第二天再次见到这位患者的时候,老爷子的精神状态较前一天有了明显的好转。你们医务工作者都是为患者着想。患者和医生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老爷子竖起大拇指说到。

重症医学科大主任程连房:从化验指标上来说,确实是比昨天要好多了。咱们当时会诊的时候,始终在静默缺氧,身体有缺氧,到时候怕引起多脏器的缺氧损伤,这样的话最大限度地保证你的安全。

目前,易县通过县、乡、村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乡村两级的作用,基层首诊初步筛查,将轻症病人留在基层治疗;县医院与全部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远程心电和远程影像中心,可以让患者在基层就能得到明确诊断;与上级医院随时会诊,为患者提供上下转诊服务,真正落实了分级诊疗。

易县医院副院长田百里:第一是普通重症的救治,在我们县医院基本上能完成;如果是一些比较重的重症,我们可以转到一中心医院,包括北京的一些医院,我们这里转诊还是比较顺畅的。82岁的紫荆关镇高庄村患者邸桂芬老人因感染新冠病毒由镇卫生院转入县医院,通过会诊,专家一致评定属于轻型可以留在县医院治疗。

患者邸桂芬的女儿:到这以后,医生护士接诊得挺好,我母亲输上液以后当天晚上就退烧了,马上也能吃点东西了,恢复得挺好的,感谢医院的医生护士们。目前易县医院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人数达到住院人数的8%。

党委书记郭淑芹:从刚开始百分之五六十病人转诊的数量,通过远程会诊,还有现场医务人员指导培训,大部分病人就留下来了。把有限的重症病房和医疗设备,包括重症的救治人员,用于救治危重的病人。同时家属在当地治疗很方便,减少各种经济上的负担。我觉得无论是国家的政策,还是我们实施这种分级诊疗,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守护透析病人:一个都不能少


透析病人,在医学里是很特殊的病人,他们的生命依靠一周两到三次透析而延续,中断透析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疫情肆虐保定的这一个多月,两百多名透析患者进行透析治疗,一个人都不能少,一次也不能少。

今年63岁的患者常金霞已经在这里透析了16年,一个月前,新冠疫情高峰的到来,让她一时间也慌了神。由于和家人一起相继被感染,原本隔天透析一次的常金霞熬了三天,感觉有点坚持不下去了。三天三夜没透析,难受得要命。完了到第四天上午,郭大夫给我电话,说没事你来透析吧,心里边也如释重负,感到特别轻松。常金霞说。

常金霞说的是11月26日开始发生的变化,当天医院血透室开始接诊到第一名阳性患者,第二天科室就有一名护士也出现了发热、咳嗽的不适症状。都说血透室就是患者的第二个“家”。这里是带给他们希望、延续他们生命的地方。原本透析患者基础病多、免疫力较差,随着透析患者阳性病例快速增长,突如其来的变化让科室迅速调整透析患者排班方案。将上、下午两个班次,调整为上午、下午、晚上三个班次。

血透室护士长刘同芬:每个班次做好消杀工作,医务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同时,也肩负着所有患者的正常治疗。

患者常金霞:护士长带着他们,一忙忙到晚上11时多,再收拾卫生消毒,将近有二十多天,他们穿着隔离服,那滋味不好受又不透气,就从心理上觉着过意不去,好几个护士都感冒发烧了。

在血透室里透析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一直有个微信群,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成了患者和医护人员互相鼓劲、互相爱心提示的留言板。“透析室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你们辛苦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所有人要自觉,遵守防护规定,我们才对得起透析室所有医护人员为大家所做的付出”;“最要感谢的就是透析室的医护人,是他们每天不怕疫情,坚持工作,给我们生命。所以我们大家也要齐心协力,大家加油吧。”

患者常金霞:是他们搭起了我们生命的桥梁,延续了我的生命,我觉得咱们医院特别好,到这儿不陌生。

透室护士长刘同芬:每个人都抱着一个信念,就是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都以不离不弃的信念来保障他们的治疗。

2022年年末,记者在医院蹲点采访结束的时候,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全员返岗,满血复活。护士长特意买了一个蛋糕,庆祝度过的这艰难时刻,2022已成为历史,迎接2023年的到来。

一个人站出来,叫担当,一群人站出来,叫使命!这是一群完成了使命的战士,蛋糕吃在嘴里,喜悦甜在心底。
                

央视记者 焦畅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医生
暂无数据
相关科室
暂无数据